Welcome    Call 2834 6863     Like our page

養兒不是搵替身

本文刊登於2015年6月15日,明報副刊內。
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譽助理教授陳蘇陳英
插圖:SIUKI
圖:資料圖片

親密關係

最親最甜的關係,難免有摩擦、衝突,遇上瓶頸,如何進退?「Life健康」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牽手與你一起走過。

小時候未能學琴,為人父母後,着意栽培女兒成為鋼琴家;成長時欠缺自信,錯失種種機會,擔心兒子步自己後塵,致力鼓勵他變得有自信,豈料愈用力、愈關注,兒子卻愈被動、愈懦弱。父母過分擔心,可能是磨滅孩子鬥志的利刃。

養兒不是搵替身!代爸媽圓夢 箍死孩子潛能

培養自信 反變懦弱

樂華是鄧先生和太太的第一個孩子。作為新手爸媽,他們興奮亦緊張、患得患失,害怕不懂照顧樂華而彩響他的成長,故此他們無微不至地關注他。鄧太太内心更不希望孩子像自己般缺乏自信,所以兩人對樂華的行為及自信心方面都很關注。

自小樂華已很乖巧懂事,深深知曉父母心意,對他們的一舉一動很在意,而鄧太與孩于的關係尤爲密切。樂華初上幼稚園時,比起其他小朋友,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讓媽媽離開,教師也發覺樂華頗為被動,需要很多鼓勵和關注才有心機學習。鄧太太開始憂心着急,於是更着意加强樂華的自信心、學習動機;每一天都提醒孩子要有自信、眼望老師,不要老是低頭走路。他們亦想盡辦法,給樂華各樣的鼓勵和稱讃。

小學時,鄧太太盡量接送樂華上學放學,對他各方面貼身照顧。為了讓樂華進步更快,鄧先生和鄧太太不時催逼老師多些鼓勵他,以及替樂華制定個人學習計劃。中學初期,樂華常被同學欺凌,通常只是容忍不還擊,有數次都是由鄧太出頭,向欺凌樂華的同學爸媽投訴。雖然兩夫妻悉心培養樂華,希望他變得堅强和自信,但樂華還是慣性被動、欠缺自信。

愁眉苦臉 塑造「弱者」

好不容易熬過中學,樂華學業平平,内心十分矛盾:因為爸媽常稱讚自己,有時自覺才智、能力過人,只是别人不懂欣賞自己;但有時因為成績平平,以及别人對他的觀感,還是感覺不太好。

由於未能考入大學,樂華也只可投身社會工作。人生第一次工作而試,經歷令他十分挫敗,自此常留在家中,終日與電腦爲伴。鄧氏夫婦百思不得其解,為何已如此關注孩子,盡量替他解決問題,他的狀况還是那樣不理想;反觀樂華的兩個弟弟,没有花上那麽多精神時間照料,没有那麼擔心他們,兩個弟弟在各方面的發展反而比哥哥好得多。

磨滅孩子鬥志「必殺技」

可以説,樂華一直在爸媽的憂心氛圍下成長。鄧太自己缺乏信心,常不自覺地將憂慮投射在孩子身上,起初樂華犯的只是簡單缺失,鄧太卻因此勾起强烈的情緒、傷感,感到必須盡力幫助他;這憂心驅使她嚴重化樂華的問題,繼而過分投入地替孩子承擔責任,以致樂華自小缺乏機會解決問題。

關心——感覺舒服、被支持

爸媽對孩子的憂心,可以説是磨滅孩子鬥志的「必殺技」。若爸媽常對着孩子愁眉苦臉,學業、健康、 前途凡事擔憂,其實傳達了「孩子,你很無能且有問題」的信息,令他更難提起精神解決問題,也「鞏固」了其弱者角色和行徑。故此家長應檢視本身的焦慮,增加自我了解,或是尋求輔導,藉此更明白孩子的需要和問題。

  • 擔心是從紆緩本身的壓力而出發:它未必合乎對 方的需要,或是與現實相符,被擔心的一方,通 常感到無奈受壓、被矮化、無能、缺乏信心,便對問題採取退隠、消極的態度。
  • 關心是從對方的需要出發:所以能合乎對方的需要,被關心的一方感覺舒服、被支持,更有動力咎和積極面對問題。
    舉例而言,媽媽常擔心孩子生病,不厭其煩地叮囑孩子穿衣、留意飲食和睡眠,孩子很煩厭,往往只是陽奉陰違。若要表達關心,媽媽可嘗試陪伴孩子進行有興趣的運動,或給孩子機會以自己喜歡及適宜的方法强身。
「你是弱者」

父母過分擔心孩子的學業、健康,無形間傳遞「你是弱者」的信息給孩子。

影響成長

父母將自己未完的夢想,投射到孩子身上,往往漠視孩子 的獨特性,影響成長。


知多啲
審視自身焦慮 調節反應

文:陳雅君

「成長時有所不足,當父母後投射到孩子身上,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自己小時候家貧,因此未能學琴,寄望女兒成為鋼琴家;又或是愛好拳擊,無奈被迫放棄,發現兒子體格不錯,期望他子承父業,藉此彌補遺憾。」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譽助理教授陳蘇陳英説。

投射 漠視孩子獨特性

這種下意識的投射,往往漠視了孩子的獨特性,輕則引起不滿,重則破壞關係、影響成長。陳蘇陳英指出,想孩子自信成長,最重要是尊重他的意願,放手讓他嘗試,過分着緊只會適得其反,「例如個案中的鄧太,從小欠缺自信,擔憂兒 子步自己後塵、淪為弱者,結果兒子真的成為了弱者」。

想改善問題,父母需首先審視焦慮源頭。「以鄧家為例,要了解父母焦慮是否和自己的思維、成長背景、求學經驗有關?自己是否慣性遇事慌張,並向最壞的方向推想? 或是自己的原生家庭,同樣瀰漫着焦慮?」

其次,學習放鬆及調節反應,「曾經遇上另一個案,父親每當兒子説話細聲,便會生氣不已、高聲喝罵,因為他認為這是没信心的表現」。其後幫助父親了解焦慮源頭,他憶起兒時返學,因為害羞、懦弱不敢大聲説話,因而常常受到欺負,不自覺將經驗投射到兒子身上,了解原因後,父親較容易控制自己情緒,不會喝罵兒子。

Post a Comment

User Registration

Reset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