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購物車內無任何商品

本文刊登於2021年1月19日,POPA學問內。 文:陳蘇陳英 Peggy Chan,家庭治療師、國際社家庭學院服務總監、香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 來源:https://popa.qa/question/20329165/answer/17893024 我是一位家庭治療師,喜歡從「博域理論」去看一個家庭。這套理論認為家庭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情緒系統,每個成員都受其原生家庭影響,尤其是家人之不經意、自動化的行為動態和處理問題的手法都是不斷地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下一代。 在這裡分享一個案,讓大家能更容易明白,家庭成員之間如何互相影響。 從行為問題到癡肥 李氏一家來到治療室,父母爭相說著9 歲的大仔傑傑(化名)的許多「問題」:無心向學,會突然無故哭泣,又會動手打弟弟。 我卻無法不在意這個孩子的身形——他是明顯癡肥! 這時我拋出了一個看似無關痛癢的問題:「傑傑與哪個家庭成員成員最親近?他最怕誰?他最希望獲得誰的歡心?」 「最親嫲嫲囉。嫲嫲也常常纏著他呢!」媽媽搶答。「嫲嫲見佢鍾意食快餐,經常投其所好,並且常用糖果零食令個孫親近佢多啲,食到佢肥晒。」 你以為媽媽定當著緊孩子的健康?當我問媽媽,她最喜歡與兒子做什麼活動時,竟然也是「帶兒子去快餐店吃漢堡包和薯條」!這可有趣了! 她說看著兒子開心地吃著他喜歡的食物給她很大的滿足感,也感到這些時候,孩子與她較親近,喜歡她多一些。她不忘點出,她與兒子去的快餐店是高級些,食物也健康些。 美點追逐戰——孩子的身體成為了婆媳兩代的戰場! 原來媽媽與奶奶水火不容,見奶奶有此一著,她也不由自主地頻頻出動漢堡包薯條以「維持地位」,更會把和兒子的「美點時間」安排在嫲嫲與兒子相聚後的時間。 孩子的身體成為家中兩位重要女士的比拼場所甚至戰場,豈能不胖!? 可憐傑傑體胖,滿滿的不只有脂肪,更是滿腹家庭成員的焦慮和負面情緒,身心都吃不消。 從家庭治療的角度看,孩子的症狀往往是家庭問題的表徵,反映著家庭的暗湧和當中家人關係的困難。 只要多了解成員彼此相處的狀況,與及父母兩方以上數代家人的關係形態和運作情況,你就會懂我的意思。 是婆媳問題?還是夫妻問題? 李生李太是典型「一凹一凸」的性格。 身為長女,李太不論在原生家庭、現的小家庭和工作範疇都必須獨當一面,形成了甚具威嚴的性格,也順理成章地掌控著家中的大小事務。李太常道出她是凡事皆為家人著想,為各人張羅一切。她認為其實只要家人與她配合,按著她的計劃去做,事情便會順利得多。 說到這裡,李太向丈夫狠狠地拋了一個白眼,仿佛是無聲地控訴著丈夫對她的不配合,甚至是消極抵制。 李先生則是溫文儒雅型,是別人眼中的好好先生,不擅長處理,也迴避衝突。他是家中的獨子,自小父母關係充滿衝突,他成為母親的「傾訴師」,裝載母親的怨恨的與無奈,亦是父親的「勸誡師」,勸誡父親不要那麼介懷母親的指控和責罵。 他回憶小時候總是很努力做這兩個職份,但他的努力徒勞無功,父母親的爭拗沒有因此而有任何改善,他漸漸感到厭煩,慢慢地採用了「人在心不在、唯唯諾諾」這動態去應付老父和老媽。 沒想到在原生家庭用得著的檔箭牌在他與太太建立的小家庭裡卻遇上滑鐵盧。李太非常憤恨丈夫的「人在心不在、敷衍迴避」的招數。 當她向他哭訴奶奶對她的無理、對她的不尊重和對兒子的不適當縱容,李先生的不作為和迴避總使她氣上心頭。面對著木訥、表面溫文,實際上冷漠疏離的丈夫,她很不是味道。大吵大鬧都試過不少了,她愈感孤單和空虛,唯有更加使勁關顧兒子,希望從中找著點點安慰。 孩子是家庭生病的徵狀而已 李太曾提出離婚,然而傑傑的情緒卻惡化起來,無端的哭泣、失眠愈來愈多。一方面使他們夫婦擔心不已,但奇妙地,二人現時都忙於攜手應付兒子的問題,對彼此都寬鬆和體諒多了…… 你們看懂了傑傑癡肥,還有許多的行為及情緒問題的原因嗎? 在這個案中,李生李太的夫妻關係及各自原生家庭的成長,引伸出婆媳衝突、夫婦疏離,也令孩子成為「病徵」,唯有對症下藥,推動家庭成員認清問題的根源,從自己出發,才能令各個家庭成員都能穩定地發展和成長。 大部份父母在每一時刻都是盡力以當時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法去教養孩子和處理孩子的問題,這是無可置疑的;只是我們都從原生家庭承襲了不少行為動態,若果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些行為模式,我們只會被焦慮帶著走,更會不經思索地用了這些模式應對,促成了家庭或孩子的問題也不自知,直至問題很明顯時才驚覺已身在困境! 其實從原生家庭學到的行為動態,有時也挺有用,不過也有一些並不適合當下處境,若父母能細心、客觀檢視自己及原生家庭成員的相處動態,由自己開始帶著意識改變,這將會是對孩子一個很大的福份。 家庭治療師 Peggy Chan 國際社家庭學院服務總監,香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從事個人與家庭輔導及專業培訓超過20年。同時是7個孫兒的嫲嫲/婆婆,希望以輔導及自己的經驗鼓勵父母勇於改變自己和培養「負責任的我」,從而建立有效的親子及其他人際關係。 網站: https://issfi.org/ FB: @ISS Family Institute Bowen 學堂 電郵: issfi@isshk.org

本文刊登於2020年12月8日,POPA學問內。
文:陳蘇陳英 Peggy Chan,家庭治療師、國際社家庭學院服務總監、香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
來源:https://popa.hk/research/professionals/%e5%ae%b6%e5%ba%ad%e6%b2%bb%e7%99%82%e5%b8%ab%ef%bc%9a%e5%88%a5%e5%86%8d%e3%80%8c%e9%a4%8a%e5%85%92%e4%b8%80%e7%99%be%e6%ad%b2%ef%bc%8c%e9%95%b7%e6%86%82%e4%b9%9d%e5%8d%81%e4%b9%9d%e3%80%8d%e4%ba%86/

我兒子在學術和運動上成績都很出色,但他喜歡認叻,考了第一、拿了冠軍還要問我:「我係咪好叻呀?」我應該如何回應他?

本文刊登於2020年12月17日,POPA學問及POPA CHANNEL內。
文:陳蘇陳英 Peggy Chan,家庭治療師、國際社家庭學院服務總監、香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
來源:https://popa.hk/research/professionals/%e5%ae%b6%e5%ba%ad%e6%b2%bb%e7%99%82%e5%b8%ab%ef%bc%9a%e5%88%a5%e5%86%8d%e3%80%8c%e9%a4%8a%e5%85%92%e4%b8%80%e7%99%be%e6%ad%b2%ef%bc%8c%e9%95%b7%e6%86%82%e4%b9%9d%e5%8d%81%e4%b9%9d%e3%80%8d%e4%ba%86/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道出為人父母實在任重而道遠,但我一直覺得當中的「憂」字其實很值得商榷,因為將「恆常的憂心」正當化和美化並不理想,父母不必要的憂心甚至對子女有害無益。

用戶註冊

重設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