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從 6.1.0 版開始,_get_path_to_translation 函式已淘汰不用,請改用 WP_Textdomain_Registry。 in /home/issfi/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5413

Deprecated: 從 6.1.0 版開始,_get_path_to_translation_from_lang_dir 函式已淘汰不用,請改用 WP_Textdomain_Registry。 in /home/issfi/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5413

Deprecated: Function _get_path_to_translation is deprecated since version 6.1.0! Use WP_Textdomain_Registry instead. in /home/issfi/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5413

Deprecated: Function _get_path_to_translation_from_lang_dir is deprecated since version 6.1.0! Use WP_Textdomain_Registry instead. in /home/issfi/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5413

梅利.博域醫生

梅利.博域醫生是「博域家庭系統理論」的始創人。他也是一位研究員、學者、治療師、教師、及作者,畢生致力發展—套嶄新的方法以瞭解人際關係與情緒問題。

 

當時盛行著的兩種觀點 – 佛洛依德之心理分析理論及情緒與行為問題是由個人病態而起 。此兩種觀點主導著當時對情緒問題的理解與與治療。

 

博域醫生在1913年出生於美國田納西州韋弗利市,家族經營多類型生意,包括殯儀館,在這小市鎮裏有一定的地位。

 

博域醫生是家中五名小孩中的長子,早年幫忙在農場工作,使他對於大自然如何影響有機生物,這些生物又如何互相適應深感興趣。他在田納西大學醫學院接受醫學訓練,完成醫學訓練後,他在1941-1946年二次大戰期間在軍隊效力五年,也在此時開始對精神病治療產生興趣。

 

他在1946至1954年於堪薩斯州托彼卡市的門寧格基金會接受精神科訓練,之後轉到馬里蘭州貝塞斯達市的國家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開展了為期五年的研究計劃。這項研究計劃邀請了精神分裂病患者及其家人,共同入住研究病房一段長時間,以便研究人員能夠二十四小時觀察他們。這項研究帶給博域醫生很多寶貴的意念,幫助他思索和建構日後的理論。博域醫生在1959年離開NIMH加入了喬治城大學醫療中心精神科學系,為該系臨床教授及家庭課程總監。他在1975年成立喬治城家庭中心,為中心總監直至去世。博域醫生以他對人類行為研究及治療的貢獻最為稱著,他的貢獻令他獲獎無數,包括1985年門寧格基金會頒發的「年度校友」,以及1986年田納西大學納克斯维爾學院頒發的「傑出校友獎」。

 

博域醫生在開發他的理論時研究範圍廣闊,特別是進化生物學。他的願景是把這理論發展成為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

「博域家庭系統理論」

「博域家庭系統理論」由已故美國精神科醫生梅利。博域 (1913-1990) 所創立,此理論提供一套嶄新概念,以理解人類行為和治療情緒行為問題的方法。

 

這是一套關於人際關係的理論,博域認為個人的功能必須從他與別人的關係方面去瞭解,每一個人的情緒功能都與其他人互相緊扣,並且相互影響,所以不應把個人看作一個單獨的情緒單位,也不應把個人與其他人分開而只以此人作為基本單位來作治療。

與自然科學的關連

四大基本概念

1      焦慮

 

2      兩種基本生命驅力

 

3      情緒系統

 

4      以家庭為情緒單位

八大情緒歷程

  1. 自我區分
  2. 三角關係
  3. 核心家庭情緒歷程
    1. 反應式疏遠 (Reactive Distance)
    2. 夫婦衝突 (Marital Conflict)
    3. 交互式功能失調 (Reciprocal Functioning)
    4. 問題投射於孩子身上 (Projection of Problem onto a Child)
  4. 家庭投射歷程 (Family Projection Process)
  5. 多世代傳遞歷程 (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
  6. 手足位置 (Sibling Position)
  7. 情緒切割 (Emotional Cutoff)
  8. 社會情緒歷程 (Societal Emotional Processes)

病徵的產生

When anxiety is high, the emotional interdependence drives people to trade “selves” or form fused relationships. One member will be especially vulnerable to the tension, absorb the anxiety, and give up self in order to obtain people’s attention, or approval. This individual will subsequently manifest problems such as alcoholism, depression, acting out behaviours and various forms of emotional dysfunction.

以系統思維觀察人際關係

Bowen advocated a systemic way of looking at relationships, ie. instead of seeing relationships in a linear way as cause and effect (the aggressor and the victim), we should look at the reciprocal influence of behaviours on each other, how we are both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the interactional chain. This way of seeing relationships does away with blame and accusation; instead it highlights attention to the part each of us play in the interaction. It helps us to look at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of us in our transactions with others, focusing on our own responsibilities, and self-change.

廣闊的視野景觀

To effect change, Bowen deemed that it is useful to identify the patterns that families developed to cope with anxiety over the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not just focus on the identified patient.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can then be developed. A family diagram is a useful tool to gather information of the family over at least 3 generations, eg. about relationship patterns, family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individual and family functioning, and significant events over the generations.

 

Click HERE to download PDF.

「博域理論」的應用

「博域理論」提供一套完善的概念架構,以了解人類行為與人際關係;也提供了一幅藍圖,讓我們認識情緒系統如何運作,以及在人際關係中如何可有效地管理自我,使我們在生活中發揮有效功能,也可解決人際關係的問題。「博域理論」被廣泛應用於不同情況與環境,除了家庭生活與輔導外,亦被應用於職場關係、機構管理、精神健康、教會聚會與教牧關懷等範疇。

 

根據「博域理論」,若每人都能夠致力做到以下幾點,個人和群體的功能均可得到提升:

保持自我觀察
致力自我調節情緒和自我改變
了解事實 – 辨別和分析他人的行動,而非他所說的話
學習以系統思維思考 – 嘗試把視野擴闊,放棄「因果關係」的思維和責怪別人。
了解自己的處事原則
建立「我的立場」 – 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

「博域理論」是否適合中國文化?

很多人都對「博域理論」是否適合中國文化有存疑,認為「博域理論」強調自我,中國文化則強調大同。

 

「博域理論」研究社會群體的情緒動態,以及這些動態如何於多世代之後,形成個人和家庭在功能上的差距。事實証明情緒動態存在於不同的文化群組,也在家庭之間可發現到。中國家庭裡的個人也有著不同的功能,譬如說:在一個重視「孝道」的家庭裡,孩子們也有著不一樣的功能;長子可能會盡責地肩負及實現父母的願望,但實行起來時卻是偏執、封建和欠缺靈活性,兼且忽略自己的需要。最小的兒子對於父母的期望與需求,可能表現反叛和抗拒。中間的兒子則可能較有彈性,能滿足父母的需求,表現孝順,但同時也能照顧自己的需要,並按照自己的原則處事。各人在同一或不同的社會/文化群體裏,如何發展至彼此功能上有差距,以及如何致力活出自我,這些都是「博域理論」的重要議題。

用戶註冊

重設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