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孝爸媽愛出個殘孩

本文刊登於2015年6月1日,明報副刊內。
圖:Dangubic@iStockphoto
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譽助理教授陳蘇陳英

親密關係

最親最甜的關係,難免有摩擦、衝突,遇上瓶頸,如何進退?「Life健康」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及行政學系牽手與你一起走過。

香港社會,直升機家長處處。
小學生不懂繫鞋帶,只好穿魔術貼的鞋子;沒有父母或家傭幫忙如廁,上學期間只好整天憋尿。種種現象聽來荒誕,只因父母過度保護、過分溺愛,製造出「殘孩」,結果是……當孩子遇上困難,父母焦慮得如熱鍋螞蟻,孩子卻在一旁闊佬懶理,怎收科?


今天,兒子志強十六歲生日了,王先生與王太卻相對無言,完全感受不到兒子長大的喜悦,壓在心頭的卻是濃烈的焦慮、厚厚的挫敗感。

連執書包都不肯放手

志强的出生,曾令王氏夫婦興奮不已:他們對兒子的將來充滿願景,希望盡力從小模塑他成才,出人頭地,除了希望他能獨立、生活無憂外,亦寄望兒子能使他們在親戚前有顏面。一直以來,夫妻對志强的學業及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更積極參與,規管大小事務,細微嚴謹。例如小時候,王太定必不讓志强自己執書包,即使兒子吿知已經執好,她仍會再三查看,補給裝備。王太希望避免任何錯漏,免得老師對兒子留下壞印象。

忘帶功課 喝令阿媽「速遞」

然而,王太愈來愈困擾,愈來愈不是味兒。雖然事事以兒子的福祉爲依歸,千方百計替他補救,但志强卻總是愛理不理、事不關己一般。上了中學,不是忘了記下要做的功課,便是忘記完成,忘記攜帶。一次,志强從學校緊急地電召母親,要求她找出他的功課本,更喝令她立即送達學校;她只好即時放下手上工作,趕緊「速遞」功課給兒子,然而最後還是遲了,更被兒子狠罵了—頓。

暑假將至,學校邀請學生、家長參加暑期露營簡介會,介紹事前如何預備。王太很慶幸她有出席,因為活動期間,志强只忙着玩手機和回覆短訊,若不是她仔細聆聽,小心摘錄要點,兒子定必不懂準備,甚至去不成露營。對志强的滿不在乎、依賴卸責,夫妻二人深感疲倦,困惑無奈。

情緖混融 不顧孩子意願

表面上,王先生與王太非常疼愛志强;但他們常以自 己的角度出發,爲兒子計劃安排,認爲自己知道什麼對兒子最好,認為兒子只要聽從安排,前途發展便會順暢。這反映出父母子女間常有的一種情緒動態——「情緖混融」,這指父母渴求孩子所想所感、行為都與他們一致,看不到,也不能允許孩子有獨特的觀點和意願。若父母焦慮感較强,要求子女跟從、認同他們的意念亦相應較强。然而情緒混融,會衍生以下情况:

  1. 權責模糊
    爲令子女按照自己心意行事,這些父母積極替子女訂立目標和計劃,但往往不被子女認同,實行時自然缺乏興趣與投入。為了成就子女,害怕他們得不到最好的,這些父母總是替他們肩負責任,甚或完成任務。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父母比子女更為着緊,甚至承擔他們的責任,子女知道父母會為他們解決問題,自然不需操心。
  2. 不讓孩子承受後果
    為了令子女得到最好,免於一切痛苦,這些父母不願讓孩子承受自身行為的後果:例如忘了帶功課,便應自己承擔,接受老師的責罰。若長期如此,孩子得到的信息是:即使我不負責、不改進,也會得到父母的庇護。孩子得到的,總是多於自己付出的。
  • 培育學習投入、生活有熱誠、有承擔的子女,富有挑戰性且極為重要,父母可嘗試採用以下方法:
  • 留意和接受孩子的獨特想法、意願,處理自己與孩子的情緖混融狀態;
  • 分清子女及自己的權責,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文:陳雅君

分清權責 適時說不

想培育獨立有承擔的孩子?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譽助理教授陳蘇陳英指出,家長應緊記三大貼士:

  • 認清彼此權貴:「家長過分保護,正是孩子依賴卸責的根源。父母疼愛子女是本性,然而適當時候,也需狼下心腸,讓他們學懂獨立。」陳蘇陳基指出,家長必須認清彼此責任,「例如完成功課、出席露營會,到底屬於誰人責任?必須清晰地區分」。
  • 堅定平和地拒絕:「分清權責後,第二步是有技巧地拒絶。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長立場必須堅定,語氣平和有禮,避免門舌之爭。」她建議,若子女忘帶功課,要求父母「速遞」,父母不妨如此回應:「我知道你很心急,因為欠交功課要留堂,但我現在沒空,我正在處理事情。」
  • 多加鼓勵:「讓子女承擔責任,也讓他們知道,父母信任他們。」陳蘇陳英提醒,拒絕子女的要求後,家長應多加鼓勵:「雖然我不能幫忙,但媽媽相信你,你可以做得很好的!」放手,孩子才能成長。

面對父母的轉變及拒絕,孩子最初一定不習慣,「短期内或變得更懶散,更不負責,甚至爭執四起。但家長切勿讓步,讓他們知道你立場堅定,時間久了,自然會振作、改變。」陳蘇陳英説。

Post a Comment

用戶註冊

重設密碼